2022年9月5日,突如其来的地震席卷泸定,给当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伤害,141队快速响应,火速驰援灾区,立即投入战斗,全力开展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工作,为守护灾区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筑牢第一道防线。排查期间,141队地质人坚决践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临危不惧,昼夜不息,在抗震救灾第一线“高负荷”工作,让“三光荣”“四特别”精神在地震地质灾害排查一线迎风绽放。
现在,请随小编一起来聆听我们一个个“逆行人”抗震救灾的内心独白!
地质人的注脚——彭小龙
9月5日,泸定发生“6.8”级地震后,单位立即组织技术人员参与震后排查工作,当时身在宜宾的我,接到单位通知后,当晚22:00就赶到了泸定县城。7日,在甘孜州应急指挥部的统筹及单位的安排下,我负责康定市甲根坝镇和呷巴乡2个乡镇的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工作。
初到川西高原很兴奋,但是高原反应也很强烈,头痛,食欲不振,睡不着,但是一想到灾区人民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地质灾害隐患险情紧迫,容不得一时片刻的拖沓,因此,强忍住因高原反应带来的身体不适,我所在的排查小组早出晚归,在乡镇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对已有的和新增的隐患点进行逐一排查,并张贴相对应的隐患点排查警示牌。期间,我和小组成员还负责排查场镇、医院、学校、聚集区(特别是沟口处的村庄)、临时安置点以及受地震影响受损房屋的周边地灾评估,工作强度确实大,但民之所系便是心之所向。短短的2天时间,我和小组成员的足迹却踏遍了甲根坝镇和呷巴乡的大部分地区,用自己的专业优势,认真仔细排查每一个隐患点。
此次排查工作虽很辛苦,于伴有高原反应的我来说却是又一次考验,因为这于我而言,不仅是对我专业能力水平的考验,也是对我身体素质的考验,艰辛,却不叫苦,疲惫,却不喊累,危险,却不退缩,每天都以高昂的激情干好工作,让排查的每一个瞬间都是“三光荣”“四特别”精神的注脚。
地质人的担当——黄建平
灾情就是命令,抢险就是责任,这是地质人的担当。“ 9.5”泸定地震后,我和同事们第一时间响应单位号召,立即赶赴地震灾区。由于我是抗震救灾“老人”,今年就参加过宜宾兴文5.1级地震、雅安芦山6.1级地震等震后地质灾害排查工作,这是我今年参与的第三次地震抢险救援。当天下午到达泸定后,我把我的工作思路、野外排查经验主动和大家分享,让大家在野外调查中尽量把工作做细、做实,少走回头路。当晚接到任务后,由我带领4个排查小组,主要负责康定市贡嘎山镇、甲根坝镇、呷巴乡、榆林街道、炉城街道等5个乡镇、街道以及区域内重要交通干线的地质灾害隐患排查。
排查期间,我和同事们白天冒着余震开展野外排查,面对地震可能引发的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以及随时可能垮塌的道路、滚落的山石,我们没有退缩,勇往直前,开展调查。在崎岖的山路间,背着行囊,拿着笔记本,啃着冷馒头,俯着身子缓慢前行,逐个排查分析隐患点。晚上回来继续完成资料整理、照片分类、数据统计,分析隐患点险情可能波及范围和地质灾害高发、群发高风险区,并对症下药,逐一提出了防范意见和建议。
此次排查工作虽时间紧、任务重,但工作期间,大家从不抱怨,遇到自己摸不准、有疑问的,总能坐在一起交流、探讨,这种场景让我深深体会了“是那山谷的风吹动了我们的红旗, 是那狂暴的雨洗刷了我们的帐篷。我们有火焰般的热情,战胜了一切疲劳和寒冷。”地质人之歌中的精神。
地质人的本色 ——刘鹏
在地震发生后,根据一线指挥部的工作安排,我和同事于9月6日赶往康定县开展“9·5”泸定地震地质灾害应急排查。
6日上午抵达康定县城后,根据康定市自然资源局工作安排,立即前往康定至莫西线开展地质灾害应急排查工作,对该公路沿线10处存在隐患的点位进行走访调查,查明隐患点的边界、变形特征、威胁对象及影响范围,同时采用无人机航拍的手段对隐患点的全貌等进行拍摄,最后对隐患点的稳定性进行评价并向威胁区范围内的居民宣传地质灾害避险知识。公路沿线隐患点排查结束后,我和同事又立即前往炉城镇,对炉城街道7处在册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排查。排查过程中,多处隐患点道路交通不便,我和同事穿越乱石林立的陡峭山坡,跨越水流湍急的泥石流沟,冒着倾盆大雨,顶着凛冽寒风,仔细调查每一处隐患点情况。而在整个排查任务中,我和同事与时间赛跑,同困难斗争,让艰苦奋斗的地质人本色在地质灾害隐患排查一线绽放异彩,以实际行动为守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下一条: 没有了!